在安徽合肥的一所大学实验室内,一台重达200公斤的“化学家”正忙碌地进行着化学实验。这台“机器化学家”能够独立完成样品称重、搅拌、离心和烘干等一系列操作,它的存在标志着科研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
亚洲电子展了解到,“机器化学家”由一个智能“化学大脑”、机器人实验员以及智能化学工作站组成,它能够阅读论文、设计实验方案、执行实验操作,并且从经验中学习。这一创新成果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领域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正在推动科研范式的转变,加速科技创新的突破。
“机器化学家”的诞生源于对传统化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传统方法依赖于试错,导致新物质创制周期长、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团队从2013年开始,花费三年时间整理出百万条化学数据,并尝试将专家的研究经验输入计算机,使机器能够理解复杂的化学知识。
到了2020年,随着自动化专家的加入,“化学大脑”终于具备了行动能力。一年后,“机器化学家”正式诞生,它集成了移动机器人、智能化学工作站和高通量计算系统,每天能够完成数千次精准操作,相当于五六名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在火星制氧催化剂的研究中,它展现了惊人的能力,仅用6周时间就找到了优解,为火星上制备氧气提供了高效、低能耗的解决方案。
亚洲电子展了解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机器化学家”也在不断升级。新一代的“机器化学家”不仅实验效率更高,而且接入了多个生成式大模型,能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智能优化。在一次研发吸能材料的任务中,它仅用7个月就找到了优解,这一成果有望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过热爆燃等问题。
“机器化学家”的未来计划包括建造一座能够容纳上百台机器人、上千个智能工作站的大楼,届时日均实验量将达到百万次,新材料研发效率将大幅提升。新一代“机器化学家”将配备先进的探测设备,能够观察材料分子结构的变化,甚至检测出化学品的细微差异。通过云端共享数据,它们将能够互相学习,使科学家能够远程指挥机器人完成复杂实验。
这个劳动节,“机器化学家”依然在实验室中忙碌,它们的存在让人类科学家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投身于更具创造性的思考。随着“机器化学家”的不断发展,科研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