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某电力企业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分析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能够实时处理区域电网全部运行数据,有效应对高峰用电期超过2000万千瓦的负荷压力。系统可精准覆盖1900多个关键节点、1500余条高压线路以及2.1万个受控设备的实时状态,实现秒级响应与智能研判,为电力调度和运维人员提供精准的电网运行态势分析。
电子展了解到,在某电力调度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可视化界面输入"某变电站主设备检修,请评估电网风险"指令后,平台在数秒内即生成包括风险等级、关联用户及应对方案在内的完整分析报告。
该企业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表示,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在电力领域应用存在明显局限:难以理解电网设备间的复杂关联关系,数值计算精度不足,且存在信息失真风险。此外,传统模型对复杂任务的处理时效性较差,无法满足电力调度对实时性和准确性的严格要求。
研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主模型驱动+辅助模型协同"的技术架构,通过辅助模型完成电网结构分析和精确运算,结合生成对抗技术提升系统解析精度,有效降低主模型的失真概率。同时,团队运用并行计算和多智能体协作技术,突破传统模型的运算限制,优化后的系统响应速度提升超过50%。
电子展了解到,该平台集成了智能推理、电网结构解析等核心功能,支持负荷预警、安全评估等多种应用场景。"我们通过主模型自主调用辅助模型的方式,确保输出结果的可靠性。针对可能的信息偏差问题,采用双重验证机制,大幅提升分析结论的准确性。"项目组技术专家介绍道。
据统计,该地区电力系统上月共执行200余项设备检修计划,识别出70多项潜在风险。传统人工分析每项风险平均耗时10分钟,现通过智能平台可在秒级生成初步结论,经人工复核后总耗时缩短至2分钟,整体工作效率提升80%以上。
据悉,该企业正计划整合电网运行、管理规范等全方位数据资源,进一步拓展智能平台的应用范围,开发包括故障溯源、操作校验等延伸功能模块。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