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近日在电磁屏蔽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玻璃纤维织物作为基底,开发出具有优异电磁屏蔽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为解决当前电子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B》。
随着5G通信、物联网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金属屏蔽材料虽然效果良好,但存在重量大、易腐蚀、柔韧性差等固有缺陷。新疆理化所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电子展了解到,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化学镀铜工艺,在保持玻璃纤维原有特性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铜纳米颗粒在三维织物结构上的均匀沉积。实验表明,这种新型复合材料不仅继承了玻璃纤维轻质、耐高温、抗拉伸等优点,还具备了优异的电磁屏蔽效能。
"我们通过优化沉积工艺参数,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屏蔽效果。"项目负责人介绍道,"特别是在特定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其铜层覆盖率、结晶度和界面结合强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
电子展了解到,该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1. 重量轻、柔韧性好,适用于可穿戴设备
2. 制备工艺简单,适合规模化生产
3. 成本优势明显,较传统金属材料降低30%以上
4. 耐环境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
专家指出,这种新型屏蔽材料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消费电子:可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内部屏蔽
·医疗设备:为精密仪器提供可靠的电磁防护
·航空航天:满足特殊环境下的轻量化需求
·军事装备:提升电子对抗能力
此项研究不仅为电磁屏蔽材料开辟了新方向,也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后续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这种高性能复合材料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