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的新研究,为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其开发的新型金刚石量子生物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活细胞内信号的稳定、超灵敏监测,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电子展了解到,金刚石纳米晶体因具备独特的量子相干性,一直是量子传感器的理想材料。然而,当颗粒尺寸缩小至可被细胞吞噬的纳米级时,表面效应会导致量子信号显著衰减,成为长期制约该技术应用的关键难题。受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涂层技术启发,研究团队尝试通过表面工程优化金刚石纳米颗粒性能。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硅氧烷聚合物外壳包裹金刚石纳米颗粒。这种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避免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同时通过界面电子转移机制改善量子性能。实验表明,包壳后的传感器自旋相干时间提升4倍,荧光强度增强1.8倍,电荷稳定性显著提高。外壳不仅抑制了表面缺陷引发的信号干扰,更通过诱导电子从金刚石向壳层转移,形成“去电子化”状态,有效提升了量子信号的稳定性与灵敏度。
电子展了解到,这种“潜入”细胞的新型传感器,能够在单颗粒水平上实时追踪细胞内的动态信号变化,为早期癌症诊断、神经信号解析等前沿领域提供了全新工具。例如,通过监测细胞代谢过程中自由基浓度的细微变化,可在肿瘤形成初期识别异常细胞活动,相比传统检测手段提前数周发现病变迹象。
该研究融合量子科学、材料工程与细胞生物学,突破了纳米尺度量子传感器的性能瓶颈。随着进一步优化,这种兼具生物相容性与高灵敏度的量子工具,有望推动无创活体检测、单细胞分析等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开启精准医学与量子生物传感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