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塑料光学超表面性能跃升十倍 - 励展(深圳)展览有限公司
深圳电子展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电子展|导电塑料光学超表面性能跃升十倍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团队在光学超表面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纳米结构的精准布局与集体晶格共振效应,将导电塑料基光学超表面的性能提升达10倍。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为动态光学器件、全息成像、生物传感等领域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玻璃透镜受限于体积与重量,在微型化场景中应用受限。光学超表面通过在平面上排列纳米级结构(如天线阵列),利用光的相位、振幅调控实现聚焦、偏振转换等功能,成为替代传统透镜的理想方案。例如,超透镜可将相机镜头厚度压缩至微米级,同时满足高分辨率成像需求。然而,现有金属或半导体超表面普遍存在功能固定化缺陷,无法动态调整光学特性,制约了其在自适应光学、可重构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展了解到,2019年,该团队首次发现导电塑料(如聚吡咯)兼具金属般的光学响应能力与聚合物的可调控特性,可作为超表面天线材料。新研究进一步揭示,通过精确控制纳米天线间距(纳米级精度),可激发集体晶格共振效应——当入射光频率与天线阵列周期性匹配时,相邻天线间的光场耦合显著增强,使光-物质相互作用强度提升10倍。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高了光调控效率,更赋予超表面动态切换功能:通过施加电场改变导电塑料的电子结构,可实时调整共振频率,实现焦点位置或偏振状态的快速切换。

 

研究团队通过电子束光刻技术制备了间距为200纳米的聚吡咯纳米天线阵列。实验表明,在近红外波段,该超表面的光场调控效率较单一金属天线提升一个数量级,同时保持低于10纳米的相位调控精度。理论模拟显示,集体晶格共振可使能量局域化程度提高50%,这意味着同等尺寸下可实现更强的光学非线性效应,为低功耗光开关、可调谐激光器等器件提供了可能。

 

电子展了解到,该技术突破为多个领域带来变革机遇:

·全息显示:动态超表面可实时生成三维全息图像,推动裸眼3D显示与远程全息通信发展;

·生物医学:可调谐超透镜用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提升活体组织成像分辨率至单细胞级别;

·隐身技术:通过动态调控光散射模式,实现物体在特定波段的隐形效果;

·传感器:基于共振频率变化的高灵敏度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极限可达单分子水平。

 

目前,团队正与瑞典企业合作开发柔性光学超表面原型器件,目标在5年内实现基于导电塑料的动态超表面商业化。随着材料科学与纳米加工技术的进步,这种兼具高性能与可调控性的光学元件,有望重塑从消费电子到尖端科研的光学应用版图,推动“平面光学”时代的加速到来。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