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蚌埠的中国传感谷园区,安徽北方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这家成立仅一年多的企业,已构建起覆盖多品类的传感器产品矩阵,并与全国2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作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蚌埠以中国传感谷为核心,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正加速打造产值超千亿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地区智能传感领域的创新枢纽。
一、创新链激活:从航天科技到产业生态的技术跃迁
电子展了解到,作为“航天传感器重镇”,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为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提供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等关键部件,再次印证了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地位。该企业构建的国际先进工艺平台,累计斩获20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与400余件发明专利,成为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引擎。
围绕创新生态构建,蚌埠组建“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落地“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中心”,并依托安徽省微机电系统研究院,一年内完成7项国家级项目验收,创造近亿元经济效益。值得关注的是,安徽华鑫微纳建成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为产业链提供开放式代工服务,破解了传感器制造的“卡脖子”难题。与此同时,与天津大学共建的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正推动高性能感知器件研发,为产业注入未来技术储备。
二、产业链做强:聚链成群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呈现“龙头引领、全链协同”的发展态势。安徽希磁科技从开工到投产仅用4个月,其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超30%,稳居行业前三;芯动联科作为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标杆企业,构建起“研发-测试-销售”一体化体系。中国传感谷通过“1+53”联动发展模式,将1平方公里核心区与53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园有机衔接,政府代建定制化厂房,企业可按需选择租赁或购买,这种“梯度培育”机制吸引了23家领军企业与20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晶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经济规模突破百亿元。
电子展了解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9条专业工艺线涵盖力传感器、温湿声传感器、高温共烧陶瓷等领域,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测试的全流程支持。例如,海车神驭无人装备作为首批入驻企业,从投产到入规仅用6个月,其负责人坦言:“完善的产业生态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
三、资金链优化:资本赋能与政策保障的双重驱动
安徽北方华鑫智感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政府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从选址规划到优惠政策,蚌埠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024年该企业边建设边生产,当年产值即达2.3亿元。在资金支持层面,蚌埠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方微鑫创投等多支产业基金,总规模超70亿元,精准滴灌智能传感企业。连续七届举办的MEMS产业发展大会,已成为全国性行业盛会,累计促成数十个项目签约,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平台。
从航天尖端到民生应用,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蚌埠正以多链融合的创新模式,书写智能传感器产业的“中国方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这座“传感之城”有望成为全球智能感知领域的创新策源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