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期的到来,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在这场新兴产业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刻重塑着低空产业的发展格局。
一、人工智能驱动低空经济飞跃
低空系统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其构成元素的异质性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飞行器、基础设施等元素在物理特性、通信方式和行为逻辑上差异显著,且相互关联紧密,外部干扰也极易对系统造成影响。当前,低空系统在环境感知、调度管理、数据处理与决策、多机协同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展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破解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在智能感知领域,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与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的结合,有效提升了目标识别的精准度,解决了单一传感器在复杂光照、遮挡等场景下的误判问题;在空域管理方面,分布式强化学习与博弈论优化的协同运用,实现了通航飞机与物流无人系统的高效协调,极大减轻了管制员的工作负担。
在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领域,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航空器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安全巡检的“千里眼”、极端场景下的“顺风耳”和灾难救援的“天兵天将”。2022年台风“梅花”登陆浙江时,“无人机+人工智能”系统在12小时内完成500公里线路损毁评估,大幅提升了救灾效率。此外,低空人工智能融合具身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不仅推动了低空领域的创新发展,还为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行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正如中关村大成智慧联盟理事长白雲帆所言,低空人工智能技术是低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在系统性革新传统产业范式。
二、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人工智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关键技术层面,低空智能设备稳定性不足、系统信息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城市高楼环境中,GNSS信号易受遮挡且存在多路径效应,影响导航精度;电网巡检时,电磁干扰会导致飞控系统传感器数据异常;在煤矿化工等恶劣环境下,设备的空气动力构型、动力驱动和热管理系统都需要创新。此外,特定领域的多源信息融合处理能力也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实现复杂环境下感知、决策、控制全链条的智能化,亟待突破传统技术范式,构建新一代智能技术体系。
电子展了解到,人才培养方面,低空人工智能作为交叉学科,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急需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产业生态建设上,部分地区存在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的现象,阻碍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产业生态。
三、迈向有序发展的路径探索
推动低空资源安全开发利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强调,低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兴关键领域,需整合多领域技术,加强对共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动低空安全治理模式从传统的警卫安保向服务经济发展转型。国家减灾委员会原主任史培军建议,要统筹开发低空与地表资源,高度重视灾害风险和运输器安全风险防控。
电子展了解到,为促进低空人工智能发展,我国已采取一系列举措。教育部指导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专家们也纷纷提出建议:白雲帆主张组建国家低空系统工程院,构建三级研发体系,整合创新资源,同时加快制定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建设产业基础设施;闪淳昌呼吁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刘大响提出建设全民应急医疗航空保险机制和基金;孙茂松建议进一步推动智能生成、数字孪生等技术在低空领域的应用。
低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将助力低空产业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实现从“消费电子产品”到“智能工业装备”的质变。未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跨部门协同和政策协调,低空人工智能有望充分发挥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推动低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