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中国如何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 励展(深圳)展览有限公司
深圳电子展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电子展|外媒聚焦:中国如何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日本经济新闻》与《海峡时报》近日聚焦中国新兴科技领域,揭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物理AI”为核心驱动力,加速向全球领先地位迈进。在上海某国际展会现场,乐聚机器人研发的“夸父”(KUAVO)人形机器人在模拟汽车生产线环境中精准搬运零件的场景,成为中国技术突破的缩影——这款已入驻红旗汽车装配线的机器人,其抓取动作由华为“盘古”大模型驱动,展现出生成式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前沿能力。

 

一、技术落地:从工业场景到家庭服务的多元探索

电子展了解到,中国企业正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真实应用场景。在制造业领域,“夸父”机器人通过AI视觉识别与力控算法,实现零件搬运、质量检测等工序的自动化,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效率较传统机械臂提升30%。而在服务领域,自变量机器人开发的小型服务机器人已在酒店承担清洁工作,其搭载的多模态传感器可识别马桶污渍程度并自动调节清洁力度,在养老院场景中完成叠衣服等精细动作的成功率达92%。

 

帕西尼感知科技的“TORA-ONE”机器人则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可调节底盘高度适配不同作业空间,轮式移动机构使其在工厂地面不平场景下移动稳定性提升40%,灵巧手设计能完成螺丝拧转、电路焊接等复杂操作。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聂相如比喻:“当前人形机器人如同小学低年级学生,虽未具备复杂逻辑能力,但已能完成特定场景的‘家庭作业’。”

 

二、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产业扩张

资本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情持续升温。2025年该领域投资额已超2024年全年,小米、小鹏、荣耀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场:荣耀宣布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聚焦“机器人+智能手机生态”融合;小鹏汇天则将人形机器人技术与飞行器研发结合,探索“空地一体”的未来交通场景。政策层面,人形机器人首次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多地推出专项扶持计划——深圳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支持AI算法与伺服电机研发;上海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高校实验室与车企共建测试基地。

 

电子展了解到,行业早期的“喧嚣”背后是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华为“盘古”大模型通过多任务训练,已实现从机械臂控制到双足行走的算法迁移;之江实验室的“天枢”系统则打通视觉感知与运动规划的算力壁垒,使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路径规划耗时缩短至传统算法的1/5。这些突破让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论文产出量占全球38%,专利申请量年增65%。

 

三、挑战与展望:从技术突破到商业闭环的跨越

尽管技术进展显著,行业仍面临商业化落地的现实挑战。目前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约80-120万元,是传统机械臂的3-5倍,且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任务泛化能力不足——某汽车工厂测试显示,“夸父”在光线突变场景下的零件识别准确率会下降15%。部分投资者担忧行业存在“为炫技而研发”的倾向,例如春晚上机器人翻筋斗的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但相关技术在工业场景的转化率不足20%。

 

面对质疑,从业者强调技术迭代的阶段性。聂相如指出:“就像智能手机初期以通话为主,人形机器人当前的核心价值在于‘示范效应’——通过特定场景的成功应用,建立用户对技术的信任。”自变量机器人COO杨倩则透露,公司正通过“订阅制”商业模式降低客户使用门槛:用户可按任务量支付机器人服务费,而非一次性购买设备,该模式已使某试点酒店的清洁成本降低28%。

 

电子展了解到,《海峡时报》评论称,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志存高远”,本质是新质生产力竞争的缩影。当AI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结合,不仅是技术的跨界,更是从“制造大国”向“智能生态构建者”的跃迁。正如展会现场的标语所示:“机器人的每一次抓取,都是对未来的精准定位。”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与应用场景深化,中国有望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定义行业规则,让“物理AI”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