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海关辖区,智能水尺观测船划破海面、无人驼队穿梭物流场站、无人机翱翔“空中送检通道”……这些无人装备构建起“水、陆、空”多维监管网络,推动海关监管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南京海关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融合,正在重塑智慧口岸的未来形态。
一、智能水尺观测船:海上贸易的“公平天平”
6月3日,连云港港迎来40万吨级货轮“明志”轮。南京海关关员在岸边轻点屏幕,第三代智能水尺观测船搭载5G高清摄像头与激光测距系统,精准捕捉货轮吃水线数据。这套由海关联合高校研发的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将水尺计重准确率提升至95%,单船检验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4小时。
电子展了解到,“超大型散货船的常态化靠泊,对传统登船计重模式提出挑战。”新苏港码头生产部经理吕波表示,智能水尺系统实现了“零接触”检验,今年1-5月累计保障970万吨大宗商品快速通关,检出短重1.7万吨,为企业挽回损失2950万元。这种“船舶靠泊即检测”的模式,让港口货物周转效率提升30%,成为维护国际贸易公平的“科技卫士”。
二、智能网联无人车:保税区的“全天候传送带”
在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一辆银灰色无人车装载着医疗试剂,沿预设路线穿越3个路口,精准停靠至保税物流仓库。这套由南京海关开发的无人智能物流监管平台,针对“小件高频”货物特点,实现24小时无间断智能通关。无人车配备激光雷达与V2X通信系统,可自动规避行人车辆,运输全程数据实时接入海关监管系统。
运行数据显示,无人车单次运输成本较传统人工降低50%,今年已完成117票货物配送,行驶里程达1940公里。“以往需要人工押运送货,现在通过无人车实现‘下单即配送’,物流时效提升60%。”碧迪医疗物流负责人表示,智能网联系统让综保区货物周转从“次日达”升级为“即时达”,成为跨境贸易的“加速引擎”。
三、智能远控无人机:生物安全的“空中快反部队”
电子展了解到,在苏州海关驻邮局办事处,专业无人机搭载生物样本箱腾空而起,沿6.6公里航线穿越城市建筑群,10分钟后稳稳降落至铁路物流中心实验室。这套“空中送检通道”突破传统“一飞一审批”限制,通过空管部门专属航线授权,实现样本运输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跨越。
“种子、木质包装等样品携带外来有害生物风险高,传统陆运需2小时以上,无人机送检大幅压缩时间窗口。”邮件查验科长蒋政介绍,无人机配备温控样本箱与防泄漏装置,今年已完成32批次紧急送检,人力成本节约80%。在一次跨境邮件截获检疫性害虫的应急处置中,无人机15分钟内送达样本,为后续消杀赢得宝贵时间,展现出“空中快反”的独特优势。
四、技术赋能:构建智慧监管生态体系
从水上计量到陆上运输,再到空中物流,南京海关的无人装备矩阵形成“三位一体”监管闭环。智能水尺系统接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检验数据不可篡改;无人车与无人机搭载AI视觉算法,自动识别货物异常;监管平台打通海关、企业、物流商数据接口,构建起“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智慧生态。
“我们正推动无人装备从单一场景应用向全域协同升级。”南京海关综合业务处掌孝恩表示,下一步将探索无人船与卫星遥感联动监测海域走私、四足机器人在特殊监管区域智能巡检等场景,让“水陆空”智能装备成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守护者。随着5G、北斗等新技术深度融入,智慧海关的立体监管网络,正在为“中国智造”参与全球贸易竞争构筑新优势。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