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北缘,彭州市正以无人机产业为核心引擎,构建起“试飞—制造—应用”三位一体的低空经济生态。这片“六山一水三分坝”的立体地形上,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首个适航公共服务平台相继落地,低空经济产值从2023年的1.6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75亿元,成为西部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的标杆样本。
一、空域改革:从“七日审批”到“半小时报备”的效率革命
在桂花镇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天空之眼”,每日超200架次无人机穿梭于海拔1200米的专属空域。这里曾是创业者周小明的“试飞噩梦”——2023年前,无人机飞行需7个工作日审批,而如今通过“川协6号”空域改革,企业只需提前半小时在线报备,即可解锁5公里半径的全场景测试空间。
电子展了解到,作为全国20个国家级试验基地中场景丰富的节点,“天空之眼”构建起包含高原、峡谷、城市建筑群的19大测试场景,吸引145家企业入驻。配套的低空空域管理平台采用AI视觉算法,目标识别率达95%,实现从“黑飞管控”到“智能护航”的升级。数据显示,报备制实施后,空域使用效率提升5倍,企业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45天。
二、产业升级:从“测试基地”到“创新策源”的生态重构
深圳耐杰光电的多光谱光电跟踪系统,在彭州雨夜调试中诞生,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安保;160kg推力小型涡扇发动机的研发,打破无人机动力系统进口依赖……彭州通过“基地+园区”协同模式,将测试场景转化为产业优势。
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内,32家企业展示100余件装备,形成“销售—维修—定制方案”一站式服务。30亿元低空经济发展基金则吸引“智慧尘埃”“正成星网”等硬科技企业落地,推动产业链向毫米波通信、卫星互联网延伸。西南地区首批无人机驾校与电子科大等高校共建实训平台,累计输送3000名专业飞手,破解行业人才缺口。
三、场景裂变:从“空中快递”到“智慧政务”的立体渗透
在白鹿镇姚家村,无人机8分钟完成40分钟山路投递,山区物流效率提升80%;彭州市人民医院的“空中药房”,7公里急救航线仅需6分钟,构建起“黄金救援圈”;燃气巡检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与探地雷达,实现管道隐患的毫米级监测。
电子展了解到,“天空之眼”智慧政务系统更将无人机融入城市治理末梢:7个复合翼机库与自动机库组成巡查网络,在交通治理中通过AI识别“龟速车”、绘制事故现场图,使拥堵处理效率提升60%;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热成像与气体传感器将隐患发现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2024年以来,无人机累计完成6000架次物流配送、300余次应急响应,成为山区“数字基建”的核心载体。
四、未来图景:从“单一产业”到“低空城市”的能级跃升
随着eVTOL综合测试中心落地,彭州正谋划低空经济的二次跨越:在制造端,推动无人机动力系统、通信模块的国产化替代;在应用端,探索“无人机+文旅”(低空观光航线)、“无人机+农业”(智能植保网络)等新业态;在生态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安全体系,试点无人机身份区块链认证、电子围栏等技术。
“我们不仅要让无人机飞起来,更要让低空经济‘实’起来。”彭州低空办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聚焦安全管控、中试验证等关键环节,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低空产业体系。当无人机穿越云海配送物资,当载人飞行器掠过雪山观光,彭州正以立体地形为画布,书写中国低空经济的西部范本。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