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成均馆大学与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柔性电子制造技术,该技术可生产兼具可拉伸性和自修复能力的电子元件。电子展了解到,这一创新有望推动高性能可穿戴设备及植入式医疗设备的进步,为疾病监测、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自然·电子学》期刊发表。
该技术的核心电子模块由三部分构成:触觉传感器阵列、有源矩阵和发光电容器显示阵列。电子展进一步了解到,尽管近年来柔性电子技术已在人造电子皮肤和生物电子植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但设备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仍面临挑战,机械疲劳和外部冲击易导致性能退化,同时个性化定制也存在技术瓶颈。
受人体皮肤自修复机制的启发,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新型转印工艺,利用具有优异绝缘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自修复聚合物作为基底材料,成功制备出高弹性、可自愈的晶体管和电路。实验表明,这些器件在植入活体动物后仍能保持稳定的电学性能。
研究人员指出,基于该技术开发的植入式设备可精准监测大脑、迷走神经、脊髓及心脏等组织的电信号,为多种疾病的诊疗提供新可能。此外,该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具备高度可重构性,既能按需定制,也可通过即插即用组件实现便捷更换。
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提升电路集成度,以实现更高性能的运算能力,终极目标是开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个性化诊疗系统。
来源:中国科技网